不少网友都想了解@养老应对老龄化,如何做好养老准备?的话题,本文主要介绍疫情期间在家里做些什么这类的题进行详细的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过去一年,养老频频成为热词。一年来,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实施,我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首次负增长,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老龄化”、“银发经济”等“延迟退休”不时成为舆论焦点。
养老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五年来,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14亿,覆盖105亿人。过去五年的“成绩单”中,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养老和养老产业发展,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今年,“加强养老服务保障”再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为退休做准备已成为必修课。两会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推出了《2023年全国两会经济政策》,重点探讨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以及可能创造的机遇等题。清华大学医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延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全国政协委员陆明协商会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对此题进行了讨论。
陆鸣
老龄化对劳动力供应的影响并不新鲜。
陆明认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上。
过去一年,我国养老行业经历了许多重要节点,其中包括我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陆明认为,虽然数据是否会反弹可能要到今年才能看到,但仍然应该有一个共识人口负增长的时代已经离我们很近了。
他从研究的角度揭示了另一个维度来观察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当我们谈论劳动力供给时,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劳动年龄人口’。事实上,我们的‘劳动年龄人口’数据在十年前就出现了负增长。因此,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还没有显现出来。”不是现在才发生的。”陆鸣解释道。
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劳动力可持续供给、延长我国人口红利成为亟待解决的题。
对此,陆鸣从目前备受关注的“延迟退休”话题谈起。延迟退休的相关制度安排尚未明确。陆鸣相信,这会是一个过程。“有人认为,如果我退休后收入下降,那么就会有接受延迟退休的主动性和意愿。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国家在这方面会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在陆明看来,面对人口负增长或劳动年龄人口萎缩,其实还有另一个缓解题的办法,那就是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比如,某人在A地月收入2000元,如果他去B地,月收入可能是5000元。那么这个人通过跳槽创造的价值就会增加。而创造的价值不仅提高了个人的收入水平,还为养老金做出了贡献。提升。”
根据陆明的观察,从劳动力利用效率的角度来看,地区之间的收入差异或劳动力流动带来的收入增长有助于缓解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题。
“社区互助老人”将成趋势
人口老龄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在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同时,也会创造一些机遇。
在陆明看来,无论技术如何先进,社区养老如何发达,居家养老仍将是主流模式。然而,居家养老也不得不面对独居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这时,“社区老人互助”将成为一种趋势。
“社区将回归我们的生活,这将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陆鸣坦言,他这一代人很多人都经历了一个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过程,“就是大家都搬到了高楼里,除了在楼下,平时见不到邻居。”电梯。”但疫情期间,邻里守望相助,让大家有了新的认识。
“那时我们才知道我们的邻居是谁以及他做了什么。”他笑着说,这种情况未来将会改变。由于少子化,社区不同年龄段长者之间的互助互助将成为非常现实的需求。
“社区老年互助”的另一面有点像共赢的共享经济。“老人把家里腾出一两间房间,租给年轻人。年轻人做一些事情照顾老人,老人则放弃一部分房租。”在陆明眼中,这有望成为适应老龄化社会到来的一种生活方式。
杨延绥
养老金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结构调整
“2021年我国已经进入人口适度老龄化社会,这是一个窗口期,养老金制度必须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结构性题。也就是说,现在的养老金制度不仅仅只是解决养老题。”实现全面覆盖、保障基础,我们还需要调整结构。”杨延绥坦言。
她认为,完善养老金制度结构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巩固第一支柱。“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保障基本温饱和生活的,所以下一步要进一步实现国家统筹,解决资本调整题。这个过程需要大量信息系统的完善。国家数据集中度。”,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二是扩大第二支柱覆盖范围。杨延绥指出,我国企业/职业年金覆盖面比较窄,主要是企业/职业年金有前提条件,需要先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缴费比例大、费率高。很多中小型私营企业都没有。建立企业/职业年金的能力。
“接下来,第二、第三支柱要尽量扩大。我们可能要把现有养老金制度中的一些刚性内容磨平,找出来,以柔克刚。”杨延绥认为,更重要的是费率。“能否在个人账户8部分缴费比例不变的情况下,调整集体账户16部分缴费比例,让中小民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能够负担得起,进入第一支柱的覆盖范围,从而有资格参与其他两大支柱;第二,第二、第三支柱的管理应该更加灵活,这样可能更容易扩大范围。”杨延绥说道。
打通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安心在家养老
“我们最近研究了经合组织国家,发现他们的就业模式也是根据老龄化阶段而发展的。”杨延绥说,在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前,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整个主导经济都是大企业,人们就业也选择大企业。但人口适度老龄化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灵活就业,就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所以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如何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养老金。
从中度老龄化社会到高度老龄化社会,近十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就业常态,即家庭工就业。以德国为例,如果一位老人有3个孩子,其中一个可能在家照顾老人,但在家照顾会提供培训、工资和养老金缴费。
在谈到养老产业时,杨延绥表示,事实上,我国整个养老服务业正处于加速发展期。现在我们遇到了几个题。首先,我们希望得到社区关怀和家庭关怀。然而,一孩政策下的家庭孩子很少。如何才能实现家庭关怀?其次,老龄化阶段需要医疗和护理相结合,而这两项服务是刚性的。这就需要解决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最后一公里的题,即发生急性疾病、跌倒或心血管堵塞时,急救系统必须跟上。第三,残疾和痴呆后的护理题。随着人们在家里和社区照顾老人,面临急救和护理题,社区需要更多的基础设施,比如一级、二级医院进社区,必须在社区内逐步落实和加强。未来。
“无论是急救、康复护理还是慢病管理,人们都可以在最后一英里得到解决方案,让人们在家就能照顾自己。”杨延绥表示,这些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扎扎实实去做。
东克用途
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现收现付的退休模式
“养老金制度可能是我们未来面临的一大挑战。”董克勇表示,未来二三十年,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迅速上升。到2050年左右,约30%的人口将超过65岁。长老。据联合国最新预测,中国老年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增加至35岁,并且到本世纪末将保持不变。
“如果我们的老龄化是一个高峰,达到最高点就会下降,那么养老金体系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度过这个高峰。但如果老龄化是一个期,持续几十年不变,那就不对了”养老金制度带来挑战。”董克勇说。
他介绍,目前我国主要依靠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实行现收现付模式。这也意味着,如果退休的人越来越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那就完全依赖现金了。如果你付出代价,它将难以为继。一些老龄化较早的发达国家发现不能完全依靠现收现付模式来养老,因此提出了多支柱养老金制度。目前,中国也建立了三支柱养老金体系。
“社会上对基本养老保险存在一些担忧,我想大家不用太担心,因为国家还有很多办法保证基本养老保险的正常运行。”董克勇也提醒,但今后一定要关注基本养老保险。还是要回到“守本”的功能上来。个人要想晚年生活更加安逸,就必须更多地依靠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董克勇指出,目前我国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覆盖面很小,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人数还不到10%,或者说,90%以上的企业职工没有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因此,下一步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个人养老金短板必须尽快补齐
在谈到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时,董克用表示,个人养老金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就业形势的巨大变化。灵活就业岗位很多,个体经营发展迅速,但个人养老金是我国养老金制度的短板,必须尽快弥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保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缴费总额142亿元。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李忠公开表示,个人养老金参保人数已达2817万人。
“事实上,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董克勇表示,但目前该制度对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来说具有吸引力。对于在职人员且工资水平未达到缴纳个人所得税水平的人来说,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吸引力。后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考虑能否提供财政补贴,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个人缴费,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就像现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在缴费端,个人缴费,财政补贴。其次,如果财政补贴有困难,可以将现行的EET税收优惠模式改为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EEE。
此外,个人养老金还必须考虑如何方便参与者。第三支柱目前提供储蓄、理财、保险、基金四大类产品。然而,人们在付款后仍然不知道该买什么。因此,金融机构必须努力思考如何更好地便利人们做出购买决策。
新京报贝壳财经编辑胡猛黄新宇编辑王金宇校对刘跃
对于@养老应对老龄化,如何做好养老准备?的相关内容,以及疫情期间在家里做些什么的详细信息,今天就解到这儿了,希望对诸位网友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