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

想必很多人都是想知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和海洋牧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的一些相关题,但是又不是很了解,那么小编为你详细的解说吧!

本文来自王世成专着《海洋生态经济路径研究与实践》第二卷

一、海洋牧场概况

海洋牧场的起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因素,全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日益严重。

过度捕捞的影响

总体品质下降,渔获品种日趋年轻化、小型化。

小型上层品种等低营养级品种逐渐取代经济价值较高的传统底层品种等高营养级品种,食物链步骤缩短。

恶性循环每艘渔船的捕获量减少,利润减少,渔民不得不过度捕捞以维持生产。

海洋污染的影响

工业污水、农药、化肥排入大海,造成海水富营养化,环境污染。

风浪蔓延带来二次污染,严重破坏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和海洋生态平衡系统,加剧水产品质量安全波动。

气候变化的影响

它影响海洋营养循环,并正在改变海洋和淡水物种的分布;全气候变暖影响鱼类的生理功能。

沿海国家正在寻找可持续的方式来生产健康的渔业。海洋牧场是其中一种成功的形式。

海洋牧场颠覆了以往以简单捕捞和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克服了因局部污染和过度捕捞造成的资源枯竭和疾病加剧的弊端。可以说,是海洋渔业领域传统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渔业”的产业革命。

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及发展趋势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养殖渔业”,日本政府将“养殖渔业”纳入国家投资项目。目前,日本沿海20%的海底已建成人工鱼礁区,成为世界上发展“养殖渔业”的成功范例。

美国人工鱼礁的建设是休闲垂钓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典型例子。

2、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可行性研究

海洋牧场建设必要性分析

1、符合国家发展海洋经济试点要求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把近海生态渔业区建设放在首位,提出以人工鱼礁区建设为依托,坚持保护与修复并重,建立具有繁殖能力的渔业生态系统打造“山东半岛”“黄金渔场”。

2.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建设海洋牧场,开展多品种增殖,恢复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海洋渔业由“猎猎”向“农牧并举”转变,是我省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并从粗放到高效。选择。

三、保障水产品有效供给的需要

海洋牧场建设将为水产品有效供给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保障海洋生态安全的需要

海洋牧场建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修复或重建受损的生态环境,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创造条件。

五、转变渔业发展方式

实施海洋牧场建设工程,转变渔业发展模式,不仅拓展了渔业发展空间,也有效解决了当前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稳定渔区的难题。

海洋牧场建设的有利条件

1、国家战略机遇

“蓝黄”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自然条件优越

山东建设海洋牧场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山东省海洋面积16万平方公里。这里食物丰富,水质肥沃,适宜水生生物生长繁殖,为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海域地处暖温带,日照充足,水质肥沃,适宜鱼类和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

3.积累一定的经验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5年实施渔业资源恢复行动计划以来,山东省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海洋渔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和管理基础。牧场。根据。

4、科技实力雄厚

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山东海洋科技优势十分明显。目前,全省有省级以上海洋科研教学机构39个,占全国的1/4。海洋界两院院士也大部分集中在山东,这里是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海洋牧场建设的制约因素

一、海洋和领海意识亟待提高

当前,我省海洋牧场建设提升档次和规模的主要瓶颈是提高海洋用地意识的“认识”,特别是“决策层”的“认识”。

2、用海矛盾突出,用海环境亟待改善。

随着沿海地区开发升温,沿海项目集聚和“围海热”挤压了渔业发展空间,造成渔民严重失海。近海渔业资源锐减,远洋捕捞能力大于资源再生能力,严重破坏海洋资源的盗海非法捕捞现象存在。

3、用海不规范,缺乏工艺标准

近年来,在“富足在海边”的舆论引导下,海上开发升温,但开发水平参差不齐,用海不规范,开发规模小,规格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工艺标准。

4、政策支持力度不强,投资杯水车薪。

由于机制不活跃、政策支持薄弱,每年用于牧场建设的投入不足3亿元。截至2012年底,我省已建成人工鱼礁165个,海域面积15万公顷,与我省16万平方公里的沿海海域相比,显得极其渺小。

三、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目标及布局

海洋牧场建设总体构想

一、海洋牧场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以环境改善与修复技术、海岸工程技术、鱼类选育技术、渔业资源为支撑管理技术。以人工鱼礁、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为主要手段,从海岸到海域立体布局,实施环境修复和多品种、规模化的渔业资源增殖工程。

二、海洋牧场建设总体目标

通过山东半岛海洋牧场项目的实施,渔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重要经济资源逐步恢复,濒危物种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显着增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显着增强。远洋捕捞作业明显优化。产量与资源再生量相协调,渔业资源利用进入良性循环。建立集海洋资源开发、增殖、海上游钓、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洋人工牧场”基本框架。

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逐步实施、逐步规范。从渔业生态环境修复入手,包括建设人工鱼礁、海藻场、海草床,建立当地原生种繁育场,进行人工繁育放流,建立养殖保护区,制定海洋保护等措施。牧场保护区、设置禁渔期、改造牧场海洋生物结构、建设渔业资源和环境污染监测网络是主要攻方向。力争用10-20年时间,建立各类海洋牧场保护区100个,保护区面积达到200万公顷以上。保护90多种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80个典型水生态系统。规模较大将有120个人工鱼礁群,建筑面积超过10万公顷。80%以上的近海海域全面实施人工释放增殖。优质养殖品种扩大到60个以上,科技含量达到70%以上。到2030年,半岛海洋牧场产业连同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5000亿元。

三、海洋牧场建设基本原则

生态环境保护优先原则

因地制宜的原则

立体生态布局原则

科技兴海、依法治海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海洋牧场区域布局

1.渤海湾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域以淤泥粉砂为主,水域较浅,不适宜建设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海洋牧场建设注重保护、增强、释放。

2.莱州湾中西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域浅海海底物质主要为淤泥、泥质,不适合深水网箱建设。海洋牧场建设重点建设四角蛤、青蛤、杂色蛤、青蛤等浅滩底栖贝类保护区以及甲壳类和黄河特有物种增殖示范区。

3.莱州湾东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本区浅海海底以细粉砂为主,海岸以复式砂质海岸为主。礁区海底植被良好。海洋牧场建设主要以人工繁育放流、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建设等为主。

4、半岛东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域浅海海底以岩石为主,应建设成为我省最重要的海洋牧场区。海洋牧场建设主要集中在保护区建设、增殖放流、底播增殖、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建设等方面。

5、半岛东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水深较深,底层基质类型丰富,以软泥、砂土为主。海洋牧场建设重点关注底栖贝类种质保护、放流增殖、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建设。

6.海州湾北部海洋牧场功能区

该区域的海底底部以沙和泥沉积物为主。海洋牧场建设主要以人工增殖、保护区建设、人工鱼礁和深水网箱建设为主。

7.庙岛海洋生态牧场功能区

长岛海域建设海洋牧场得天独厚。重点建设庙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大型海岛藻类保护区、现代化大型深水网箱群。

4、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及规范

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

海洋牧场的关键技术包括

1、生物环境建设技术;2、牧场环境监测技术;

3、生物行为控制技术;4.生物资源评价方法。

海洋牧场建设规范要求

海洋牧场根据功能不同分为六大部分

1.人工鱼礁区。指标要求有一定的强度。人工鱼礁在海底建立后,必须保持稳定,在波浪、水流等外力作用下不发生滑动、倾覆。在波浪、水流等作用下不会被开挖或掩埋。

2.近岸海草床区。海草床的繁殖主要依靠海草种子或组成根茎。主要方法有自然恢复、种子、移植等。

3、海底海藻田区。选址宜选择近海或半封闭内湾,水深26m,透明度较大,海域营养丰富。选址前应进行背景调查。

4、生物释放和增殖区。选择散养物种时要考虑的因素包括该物种距放养地的迁徙半径较小;该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而且增长速度应该很快。

5.底栖生态开发区。确定适宜的发展类型,构建生物资源底层产业生态与评价技术体系,建设科技产业化示范区。

6、休闲区。在海洋牧场非核心区域,建设一些海洋休闲区。

五、山东半岛海洋牧场建设对策建议

海洋牧场建设规划编制

一、高度重视海洋牧场的规划和准备

海洋牧场规划编制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等相关规划衔接。在产业定位、优化布局、发展空间、配套政策等多方面突出海洋牧场建设的特殊需求。

2、上下联动,多部门配合编制牧场规划

建议有关部门特别是发展改革、海洋渔业、科技、旅游等部门共同开展山东半岛海洋牧场规划编制工作。

海洋牧场生态环境保护

统筹陆海作业,严格控制海洋环境污染。

完善产业布局,优化排污口布局。

以预防和控制为重点,注重恢复和管理相结合。

建立牧场生态安全联动预警机制。

海洋牧场建设管理

1.规范提前申请和审批

加强项目管理,实行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程监管,确保依法、科学用海。

2.加强渔业资源保护

建立渔业保护区,严格休渔管理,增放渔业。

三、加强执法管理

提高认识,加强群众宣传,加强渔业管理,有计划减少渔船数量。

海洋牧场建设政策与融资

一、采取积极的财税支持政策

将海洋牧场建设发展资金纳入国家、省、市、县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海洋牧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

2、拓宽投融资渠道

我省设立海洋牧场建设专项资金和海洋牧场创业投资基金。要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广泛吸纳民间资本,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三、鼓励民间资本、企业资本进入海洋牧场资本市场

简化海洋牧场用海审批程序;调整海洋牧场建设海域使用费政策,降低收费标准。

海洋牧场体制机制创新

1、设立半岛海洋牧场管理局

直属省海洋与渔业管理部门,负责半岛海洋牧场的建设和管理。在7个沿海城市和重点县设立了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分公司。

本文主要讲解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型渔业发展创新模式-海洋牧场建设研究,以及一些海洋牧场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应的热门话题,希望对诸位有一定的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