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奋楫扬帆正当时——写在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五周年之际和疫情之下大学的使命与担当的热门话题,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一一讲解
五月的盐源,柳树发芽,万物欣欣向荣。北京大学庆祝建校125周年。五年前,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总书记亲临北大视察,对北大师生的谆谆嘱托至今还萦绕在我耳边。
同志到中央后,六次到北京大学视察,七次给北大师生、校友写信。五年前,2018年5月2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角度指明了北大前进的方向,深刻阐明了三件事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努力。这是一项基本任务,即“坚持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总书记还对北大学子和青少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实、实践”四点希望。
亲切关怀、深情鼓励,为北大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指引了方向。
五年来,北大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奋力拼搏,奋力拼搏,逆风扬帆,为中国大学树立了良好榜样,加快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特色,努力谱写民族复兴征程新篇章。新时代的篇章。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群众***中,由北京大学师生组成的“凝心铸魂”群众***方队再次高喊“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红色血液传承,培根铸魂,教育新人
北大是一片红土地。
一百年前,北京大学扛起了救国大旗,成为中国早期活动的重要基地。2021年,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北京大学红楼,要求全党用好红色资源,延续红色血液,努力创造值得称道的新业绩。历史和人民。
2019年以来,北大党委书记、校长每年都亲自上讲台讲授“开学第一课”,引导新生了解北大、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激励新一代北大人延续红色血液。
北京大学在125年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学术传统。党的红色血液融入了北大精神,成为北大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石,成为北大教育的灵魂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北大的亮丽底色。
2018年5月2日,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视察。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培勇还清楚地记得,总书记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抬头看到“马原姓马,在马燕马”八个醒目的大字,指出马克思主义高等学校必须坚持“马原姓马”,明确“马燕马”的办学方向和办学原则。“这八个字既有底线,又有高线,表达了立场和能力的统一。”陈培勇说道。
北京大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的发祥地。1992年成立全国第一所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成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
北京大学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的脚步从未停止。“大钊班”——是以李大钊老师命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项目。2018年开始在北京大学招收本科生。2019年,北京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2021年首次招收全国高考本科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首届本科生王艺瑾放弃香港大学全额学金,报考“大钊班”。如今大三,她回顾自己的选择说“我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我真的很喜欢它。”她希望深入研究指导中国未来不断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学科。
北大牢牢掌握思想主动权,唱响时代主旋律,以新理论滋养人,以优秀作品激励人,塑造学生主流价值观。它每年使用数百万字的文章、数千万的受众和超过10亿的浏览量来传播信息。北大正能量讲述着北大为新时代做出贡献的故事,让北大的红色更加璀璨。
“北大将始终心系‘国之伟人’,坚持为党为国育人,努力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道路。”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说。
——思想政治教育是北大灵魂建设工作的基石。
五年前,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始终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育人为核心,以道德修养为根本,走出了一条高质量教育新路构建“立体化、专题化、多元化”的思政课程教学体系,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核心,打造高水平学生教育体系。
五年来,北大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科学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金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金课”之外,打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法治思想概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开设19门“四史”课程,推动“思政课”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协调发展、发展。
中华大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原周原遗址负责人孙庆伟教授表示“组建最强的师资队伍带领本科生进行野外实践,是北大考古学的优良传统。60年前,北大考古专业独立承担了第一次野外考古实践,领衔老师是苏白、邹恒等中国考古学奠基人,可见北大考古学科对野外实践的重视程度。考古文博学院将专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该课程建设成为教育部2021年第一批思想政治示范课程。
每年假期,数千名北大师生前往东南沿海改革前沿进行调研、实习。他们到黔北高原、福建省、云南等地开展社会实践调研,选修必修的思想政治实践课程。红色根据地、科技工厂、农村都成为北大思政课的实践基地。
总书记指出,每一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条通道,种好责任田,让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北京大学正在把思想政治建设有机融入课堂主渠道、融入田野,引领学生成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在全国建设了300多个思想政治实践课程教育基地。北大学子在祖国了解中国,践行初心使命。
——肩负使命与责任,让青春在祖国绽放。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一楼展厅,《与人民同行,与祖国共进——北京大学学习贯彻总书记“五二”重要讲话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五周年》展览“建校125周年”。元培学院专职辅导员宋曦看着展板上的图片,脑海里浮现出2018年5月2日总书记视察学校的座谈会,她清楚地记得总书记的嘱咐。谆谆嘱咐“你们要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寻青春理想,用青春的自己、奋斗的自己,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从北大读书期间参军,到如今成为北大青年辅导员,宋曦的十年成长历程,是北大学子胸怀天下、努力成才的一个缩影。
五年来,北京大学培养了近2万名本科生、4万多名研究生。“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北大学子不忘初心,热情奔赴基层,谱写青春红歌。自2010年启动定向招生以来,截至2022年已有3600余名北大毕业生走上选拔之路。有的回到家乡,继续接力前行。如今,北大已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将生命的细流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洪流中。
在北大这片红土地上,一批批“德才兼备、体格健全”无愧于民族复兴重任的年轻人正在奔向中华大地。他们用青春、青春、忠诚、激情生动地诠释了北大人的使命和责任。
2018年5月2日,总书记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同正在“解读新时代”研讨交流的中外学生亲切交谈。
关注国家战略,建设高水平科研学术中心
历史的年轮铭刻着北大人奋斗的足迹。回首过去的五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北大人牢记总书记的话,心系祖国,自信自立,秉持诚信,创新、稳中求进,在建设社会主义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扎实推进。步伐。
——服务国家战略。北大人牢记嘱托,肩负使命,勇往直前。
“每个人都希望电子设备的芯片速度更快,电池寿命更长。”“采用新材料是解决芯片性能题的根本途径。”“拥有独立的技术将防止我们被西方困住。”经过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奉献,彭连茂一直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为解决这个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核心题和难题而奋斗。
今年3月22日,成果在《自然》发布,彭连茂-邱晨光研究组的“二维硒化铟弹道晶体管”赫然在列。这一成果表明,彭连草团队已将碳管芯片技术推向5纳米水平,研制出迄今为止全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维半导体晶体管。彭连茂团队不仅打造了北大的未来芯片解决方案,也将打造中国的未来芯片解决方案。
五年前,总书记来北大视察时,在金光生命科学楼一楼大厅“世界领先碳芯片技术”展台前驻足良久,聆听彭连茂作科研进展报告。总书记深情地说“看到你们取得的成就,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因素。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是最重要的。”国家的重要武器,国家的利器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想到这里,就会有共鸣。当重大科技突破到来时,北大人别无选择,只能肩负起责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欢迎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参加冬季运动,高科技的广泛应用也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张欣荣团队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制冷系统建造的“最快溜冰场”,也被称为“冰丝带”。冬奥会期间,各国运动员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12000平方米的冰面上创造了10项奥运纪录和1项世界纪录。
“长期以来,社会广泛使用的制冷剂一直是氟利昂,但它对臭氧层的破坏以及对全变暖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张欣荣说道。北京大学的这项技术不仅在去年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得到应用,还用于维持供暖、热水、照明等设备的运行,变废为宝,节能减排,有效确保北大的科研服务国家和人民。
COVID-19疫情期间,谢晓亮-曹云龙团队对新冠病免疫逃逸和进化突变的分子特征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实现了未来新突变株的精准预测,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时间对策。这个时间窗口给人类社会抗击疫情带来了信心和希望。该研究入选2022年“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
早上努力,晚上警惕,你的努力就不会白费。北京大学将不忘总书记的深刻判断、赤诚教导和时代使命,鼓励高水平自由探索,释放科研潜力,推动科学研究迈上新台阶。
五年来,北大服务国家战略,把握“创新”导向,不断向科技广度和深度进军。持续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着力解决相关领域题基础扎实,才有创新的基础。北京大学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推动实现更多重大“从0到1”重大原创科研突破;立足国家战略迫切需求,应对未来技术挑战,大力推动新工科学科发展;推进学科重组整合,两年内组建6所学院,拥有5个实体机构,构建高质量学科体系,推动“新工科+”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工科协同发展机制工业界、学术界和研究界;在前沿交叉学科领域,北京大学重点布局临床医学+X、区域和国家研究、碳中和核心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布局和建设,碳中和研究院于2023年3月15日成立……
科研发展的背后,是北大吸引世界各地人才、营造人才聚集局面的努力和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大学以“人才战略年”为主题,全力为国家吸引和聚集人才。五年来,已有700多名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优秀青年人才选择加盟北大,其中包括人工智能领域的朱松纯、生命科学领域的陈雪梅、计算机领域的胡振江等。它们正在成为北大科研发展的主流。与北大携手,创造现在,创造未来。
正如宫启璜校长所说“近年来,北京大学培养和聚集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一系列重大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北京大学学校综合科研实力、原始创新能力显着增强。”
大学不仅是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也是文化传承的高地。北京大学努力建设具有学术声音和中国学术特色的思想中心,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风格。
——传承优秀创新文化,打造人文社科高地。
五年前,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时,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参观了“北京大学与马克思主义主题展”。随后,他来到马克思主义文献中心,询“马藏”工程进展情况。他还肯定,“《马藏》的编撰非常有意义。”
坚守初心,全心投入。五年来,北京大学牢记总书记的关切,持续全面推进《马藏》的编撰和研究。
五年前与总书记亲切交谈的《马藏》主编顾海亮说“《马藏》攻坚克难,成果丰硕。目前,《马藏》编研项目正在紧张推进中。”已出版4卷14卷逾900万字的研究成果,全面立体地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路线,编撰了一套系统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创新的历史文献。
奋楫扬帆正当时——写在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五周年之际和一些关于疫情之下大学的使命与担当话题,本篇有详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