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3年,我们收获了什么?

对于抗疫3年,我们收获了什么?和药店疫情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的题,你想知道的有那些,接下来小编带你了解一下。

我们抗击疫情已经三年了。病在演变,我们的防疫理念和措施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九版”、“二十点”、“新十点”始终强调精准。科学、以人为本。这三年注定会在时代的洪流中留下浓浓的印记,注定会让人在人生命运的坎坷中百感交集。我们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有很多感受,《烹饪天下》在这里列举了一些。

第一,三年来,我们对“敌人”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科学。

很多朋友一想到三年来的抗疫历程,立刻就会说,我们的“敌人”就是邪恶的新冠病。是的,但是错了。三年过去了,我们的具体敌人正在发生变化。与3年前的原始株和Alpha突变株相比,如今的Omicron变异株在传播力、致病性、病死率等方面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所以我们的防控政策也需要根据时势、情况进一步优化。

2020年初第一波疫情大规模爆发时,我们迅速封城武汉,调集全国资源驰援武汉,确保疫情不在全国多地暴发,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应对疫情的经验。现在,随着Omicron变种致病力明显减弱、病死率明显下降,我们陆续出台“二十条”和“新十条”防控措施,对过去的防控措施进行回顾。优化调整,实现有序放松。

显然,我们在关注事态的发展和病传播特征的变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科学。

据钟南山院士介绍,在Omicron变种出现之前,我国COVID-19累计感染人数在10万人左右,病死率为465人;Omicron突变体进入中国后,截至2022年12月6日,全国新冠病感染人数累计感染人数近170万,病死率降至01。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Omicron具有高度传染性,但致病性显着减弱。这也是我们优化调整防控政策的重要考虑。

从三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央的抗疫策略总体稳定,抗疫政策灵活务实。中央出台“新十项措施”,因时因势调整防疫政策。这是综合考虑公共卫生、国内经济、社会、就业、全经济等多重因素做出的决定。最核心的依据还是来自于科学。

第二,三年来,我们的“铠甲”变得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厚。

“祝贺中国疫苗监管体系达到3级成熟水平,这是全疫苗供应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公共卫生的重要一步,将为世界带来更多有质量保证的疫苗,拯救世界人民的生命。”

这是世卫组织西太平洋区域主任葛西武博士2022年8月对中国的评价。就在本月,世卫组织宣布中国通过了国家疫苗监管体系评估。这不仅是对中国疫苗生产和监管体系的认可,也为中国疫苗安全、便捷出口国外打开了大门。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加大疫苗研发科技攻关力度,已有13种新冠病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有条件上市或纳入紧急使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全民疫苗接种率,3岁至17岁人群达到975人,18岁至59岁人群超过95人,60岁以上老年人全面接种人数老年人口也达到866岁。

如果说疫苗是保护我们抵御疫情的防护甲,那么小小的口罩就是保护我们的另一件神奇的斗篷。回想三年前COVID-19疫情刚爆发时,药店里很难找到“口罩”,人们把口罩当作最珍贵的礼物。

事实上,经过2020年初与COVID-19疫情第一阶段的正面交锋后,中国的口罩产能迅速得到加强和提高。不仅能满足自身使用,当年甚至可以出口到世界各地。仅仅2020年下半年,中国对欧美出口防护服就增加了272件,口罩出口增加了130件。三年后,口罩短缺已成为过去式,口罩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已经成为我们最常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疫苗和口罩是中国强大的制造和医疗体系优势的产物。我们还存在很多题,但这些铁墙依然给了中国人民度过这次疫情最寒冬的信心和安全感。

第三,这三年来,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静,内心变得更加坚强。

有成熟的人,才有成熟的国家。这三年,无论是看疫情还是看我们自己,我们的心态都变得更加成熟。三年前,第一波疫情来袭。面对这个从未对抗过的敌人,我们心里害怕,常常不光地谈论“”。归根结底,我们的恐惧来自于对不确定性的无力感这是什么病?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有多少人会被感染并死亡?……

现在,经过三年的奋斗,不确定性逐渐变得确定。我们终于意识到“我们才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第一人”。这是公共卫生意识和公民“保护土地责任”意识的巨大进步。

我们也认识到,在这场与病的殊死搏斗中,人类最终会取得胜利,但这个胜利并不在于彻底消灭病,而是在于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这样我们才能最终恢复正常生活,国家才能恢复正常。正常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可以通过恢复正常来实现的。这就是“道高则魔高,道高则道高”。

“新十条”发布、北京等地陆续调整防控政策后,我们也面临一波疫情影响,朋友圈里充斥着“养过”“养康”。杨的味道确实不好受,我们的抗疫之路还远没有结束,但毫无疑,与三年前相比,今天我们的心态更加平静、更加积极。

很多人拿自己的“羊”开玩笑,调侃“正能量最大的聚集地就在朋友圈”,调侃“北阳大方慷慨,南阳柔情”又长”,减轻了一点沉重,放松了一点。即使在困难时期仍能保持冷静并学会放松,这难道不是一种励吗?

调侃的背后,有一种中国人的谨慎乐观和对未来的信心,相信我们能够忍受这一切,很快就能过上完全正常的生活。这种乐观和信心支撑着中华文明走过了五千年的不断沉浮,也将支撑着我们度过了疫情的阴霾。

其实《诸天下》前两天我也是阳阳的。经历了高烧、喉咙痛之后,我的身体逐渐恢复,变成了“阳健”。生病期间,我收到表弟的微信,表哥也很积极“这次的努力都是带着希望的,很快我们就可以随时相聚了,辛苦的日子终于过去了!加油!”!”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禁泪流满面。

能够吃苦、吃苦,如此顺利、乐观、知足、幸福的人们,无愧于这个伟大的国家,无愧于美好的未来。

本文主要讲解关于抗疫3年,我们收获了什么?和药店疫情年终工作总结报告的相关热议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各位。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