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出东南隅》到《孔雀东南飞》,胡适解读佛教文字的演变

你知道从《日出东南隅》到《孔雀东南飞》,胡适解读佛教文字的演变和描写下雨天的四言诗词是怎么回事吗?听小编为你带来详细的解吧!

10佛教文献翻译

公元五世纪是佛经翻译最重要的时期,最大的翻译地点在长安。僧肇回复了刘一民从庐山来的信,介绍了当天的工作情况

释大师在大石寺出版了最新的经书……禅师在瓦观寺讲禅,弟子数百人。……三藏大师是中寺律部出来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如果看过初稿的话。毗婆舍大师在石羊寺出版了梵文版《舍利弗维达姆》。……穷道士一生参造福,遇大盛,未见释迦牟尼与极欢相聚。我怎么能后悔呢?

西北河西王句曲蒙逊也崇尚佛教,请昙无邪翻译《涅槃经》、《大集经》、《大云经》、《佛行赞经》等。谈无觉也是一位谨慎的翻译者。《僧传》曰

巨曲蒙逊……想求一本经书,但谶语是他没有查阅母语,也没有翻译。他怕说错了,所以不让他立即翻译。于是,方学了三年文,翻译写了十卷《涅槃上篇》。

他翻译的《赞佛行经》是佛教大诗人马明的代表作,以韵律讲述了佛陀一生的故事。《谈无真》译为五言无韵诗。全诗共二十八章,约九千三百行,四万六千余字。这是当时中国文学中第一首长诗。我们引用《鲤鱼品》中的一小部分。简单介绍一下这首诗的翻译风格

当王子走进花园时,众姑娘都来迎接他,她们都争先恐后地迎接他,竞相表现得娇媚和真诚。每个人都在展示着自己的恶魔和任性,他们是来为所欲为的。有的握住他的手脚,有的抚摸他的身体,有的又微笑,或者显得悲伤,以取悦王子并灌输爱与欢乐。

当众女见到王子时,他面容光辉如天体,妆饰精良,体态庄严有余。他们都抬头看着他,称他是“月亮之子”。种种方便,菩萨心不为所动。甚至互相对视一眼,都感到羞愧得说不出话来。

有一个婆罗门,名叫乌达伊,对姑娘们说“你们都是正直的,聪明的,有本事的,你们的性力不是永久的。你们能了解世界,按照自己的愿望保守秘密,你们的相貌在世上是罕见的。”世间,你容貌如玉女。”形状。当诸神看到这位妃子时,诸神都被她吸引了。哪个王子体会不到她的感受呢?尽管太子心性坚定纯洁,德性纯正,却无法战胜女人的力量。远古时期,巽陀罗能够灭掉大仙。让他们习惯爱与欲望,用脚走在他们的上面。……梵天仙人维希瓦修道万年。他在天后根深蒂固,一日覆灭。和那些美女一样,她们的力量比梵天还要强大。……为什么不让你用尽全力让他着迷呢?”

当时,众宫女们听了乌托邦的话,心中更加欢喜,如同鞭策一匹好马,来到了王子面前,一个个练着各种本领唱歌、跳舞、谈笑风生、扬眉吐气。洁白的牙齿,美丽的眼睛看着对方,穿着轻便的衣服。平素形态下,恶魔摇摇晃晃,脚步缓慢,渐渐习惯了欺骗亲人。愿望是真心的;同时,王言随行,形晦,耻辱忘却。

王子的内心坚强而骄傲,他的外表却没有改变。他就像一条大龙大象,被一群大象包围着,无法扰乱他的心。就如释天帝,周围都是仙女。当王子在花园里时,他周围都是同类。可穿衣、洗手、洗脚,可熏香,可饰花,可戴项链,可抱身,可枕垫,可俯身暗语,可戏弄世人,可说话对公众。令人向往的事情可能会以各种形式去做,以感动人心。

与《佛行赞》类似的还有鲍云译的《佛行经》。宝云到于阗、天竺,学习梵文经文。回国后,在建业翻译《新无量寿经》、《佛祈经》。《高僧传》说他“通达汉佛经典,教义正正”。原版《佛行经》与《佛行赞》略有不同。亦为完整偈,分三十一章。译文有时用五言无诗,有时用四言,有时用七言,其中五言最多。我们摘录第十一章《八王分舍利》中的一段话为例。《礼赞佛行》第二十八回,与此回故事相同,但细节却大不相同。事情的经过是,七王想要瓜分佛舍利,于是起兵围城。城内所有强者都不肯服从,坚守城池。后来大家听了一位婆罗门的话,把佛舍利分为八份,在各国建塔供奉。原本《佛行赞》中起兵围城只有三十六句,而原本《佛行经》却有一百零八句,其中部分内容如下

……七王的士兵全部抵达城门。人群中扬起的尘埃,遮住了所有人的视线。死亡的味道太臭了,让你的鼻子发闷,无法呼吸。鼓声、号角吹奏的炮弹声震耳欲聋。女人们,无论年轻还是年轻,无不面色惊恐,脸色惨白。对抗敌人的火攻工具,消灭铜铁,化汤为汤。他们都身披铠甲,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象马皆披甲,整队待战。

强者没有肉身,也没有分割舍利的意思。城里的人都在催促他和手下的人一起进城去战斗。众将士齐心协力,决定不再退却。他们都站在城上,城楼和桨都在敌人中间,看着城外的诸王。军中无数士兵,一边发力,一边呐喊。忽然他大喝一声,声音震动天地。拔出剑来,抛来抛去,让太阳照耀天空。有些人可能会跳跃、勇敢地行走,快速向城市进发。

我们再引述第八章《与少女云游》中王子与少女们一起沐浴的一段话,这也是《佛行赞》中没有的

……王子走进池子,水到了他的腰部。众女士的簇拥下,沐浴池熠熠生辉;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环绕着宝山王,奇形怪状,巍峨巍峨。女孩们在水里玩着各种各样的把戏有的互相淹死,有的被泼水;有的在玩花,互相扔花;有的在玩花,有的在玩花。有的沉入水中,过了很久才浮出来;有的在水里,开出了花朵;有的被淹没在水里,但什么也没发生。展示他的手。女子池中,花朵绽放出璀璨光芒,让荷花失去了本质。或许还有一些攀爬,太子的手臂就像杂花一样,缠绕着金色的柱子。女人喷香水、化妆的时候,一浇水,妆就掉下来了。当她触碰檀香髁时,水就变成了一池香。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描述。

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此类翻译文学是《孔雀东南飞》等长诗的典范。我曾经非常倾向于这个想法。近年来我的看法略有改变。我想,从汉朝到南北朝,这五六百年间,中国产生了无数的民歌。有短篇抒情诗、讽刺诗,也有长篇故事诗。从文学技术上来说,从《东南角日出》等诗到《孔雀东南飞》的演变,不能说是间断的,也不能说是太突然了。不需要依赖外部文学的影响。昙无真翻译《佛行赞》距今约420年;宝云翻译这部经的时间更晚,大约在四百四十年前。徐陵于公元560年左右编成《鱼台新赋》,并已集《孔雀东南飞》。在那个出书不易的年代,一本外国文学能在一百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产生《孔雀东南飞》这样的伟大巨著。是不是太快了?

与其说《佛本行经》等书产生了《孔雀东南飞》等长篇诗,不如说民间早已有了《孔雀东南飞》等长篇故事诗,所以就有了《孔雀东南飞》等长篇诗。是这么长的外国诗歌的翻译。诗歌的可能性。护法、鸠摩罗什等人所用的文,大概就是根据当时人的说法而写的。谭无觉、鲍云等人所用的偈体很可能是根据当时民歌的韵律而创作的,但偈体不使用韵脚,比较自由。

中国固有的文学很少有丰富的想象力;中国古代文学中没有一个例子表明印度人有能力不受地想象世界上的一切。像《孔雀东南飞》这样的长诗,只有现实的叙事,没有任何超自然或超时空的幻想。这确实是中国古代文学所表达的中国民族性格。在这一点上,印度奇幻文学的引进确实具有巨大的解放力量。看看《仙剑奇侠传》、《封神演义》等中世纪时期的仙侠文学就知道了。这是多么简单和正式啊!从《神仙传说》到《西游记》《封神》,这就是印度奇幻文学的巨大影响力所在。

佛教中有很多长篇故事,如护法神译为《菩提经》的《拉梨陀罗经》,也是一部释迦牟尼的奇幻传记,以散文为主体,诗句穿插。因其与《佛经》等性质相同,故一并提及。

五世纪的圣经翻译业不仅在北方,在南方也有重要的翻译地点。四世纪末至五世纪初,大部分经书在庐山、建业翻译。僧伽天王在庐山翻译了《阿毗荼心》等,在建业又重新翻译了《仲阿含》。佛陀在庐山翻译了《功法论》,还在建业道场寺翻译了《华严经》,这是金代的《华严经》译本。当时,法显、宝云等人到印度求学,带回了许多经书。法显请拓跋陀罗在道场寺翻译《大尼普安经》和《大悲咒经》。佛托什在建业龙光寺翻译了《米沙赛鲁》,即“五五规矩”。宝云的翻译已经在上一节找到了。宝云、智言还翻译了《蒲妖》、《四大天王》等经典。请纳瓦尔曼翻译建业的《菩萨善戒》和《四业报》。琼那跋陀罗在建业翻译了《扎伽玛》,在丹阳翻译了《楞伽经》,在荆州翻译了《无量寿经》。古那跋陀罗圆寂于公元468年。公元五世纪下半叶,翻译工作稍有衰落,故《高僧传》云“自明代以来,经书翻译几近绝迹”。仅永明十年,那比地就翻译了《百句经》、《十二因缘》、《经书》。《长老经》皆为短篇。

在这些南译中,影响最大的自然是《涅槃》、《华严经》、《楞伽经》。我们无法举出很多例子,所以只能以“华严”为例。《华严》、《宝济》、《般若》、《涅槃》等经书大多为“丛书”,性质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但往往都包含着好的文学作品。比如《华严经》第六章《菩萨解难》,就是非常美丽的文学;例如,它谈到“勤奋”

若欲断除一切无量恶业,应精进精进。例如,小火可用倒木和湿气来扑灭;在佛教教义中,对于懒惰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说,一个人着火了,不休息几次,火就会熄灭;对于懒鬼来说也是如此。

正如《多闻》中所提到的

譬如,有一位良医,通晓各种方药,却治不了自己的病,许多人也是如此。就如一个穷人,日夜数着自己的财宝,却连半文都没有。对于很多学到很多东西的人来说也是如此。……打个比方,如果一个聋子擅长演奏各种音乐,但取悦别人却不听,那么对于很多听众来说也是如此。就像一个盲人因为自己的练习而能够画画一样。说明他没看到。多听也是同样的道理。

“日夜数其宝”是后世禅宗文献中经常引用的诗句。这种好的白话诗,是后来王梵志、韩山、士德等一批白话诗人的先驱。

《华严经》是一本幻象教科书,也可以说是一本谎言教科书。万物皆可分为十份、十处、十明、十忍等,皆以十进进。只要你有对世界、对地的幻想,只要你能把十个凑在一起,你就可以继续敷衍,你就可以继续下去,直到无穷大。这种方法自然是非常恶心的。但这种方法是最容易模仿的,也是最容易学习的。《华严经》的最后一章《入法界》占了全书四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它讲述了一个善行男孩求法的故事,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上师,然后把它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里面没有任何结构,只是闭着眼睛“嚼蛆”。我们试举几个“一味嚼蛆”的例子来证明我们并非有意诽谤这部佛经名著。当少年杉菜到达克拉国的合合山时,遇见了功德云比丘。和尚说道

善男子,我以解脱力,得方便法清净慧眼,能照见一切世界。境界无碍,一切障碍皆除。借助陀罗尼的力量,东方一切诸佛都可以化作一佛、二佛、数十万、亿万等。百亿、千亿、千亿诸佛;或见百亿那由他、千亿那由他、千亿那由他。或见无量阿僧祇,不可思议,不可说,无二,无边,无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佛。见诸佛如阎浮提微尘;见诸佛如四世界微尘。见诸佛如小千世界微尘;能见二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待佛。

杉菜到了海门国,遇见了海云比丘。比丘对他说

好人,我在海门这个国家已经生活了十二年了。我曾到过大海的境界。我观察过大海,思考过大海的无边无际。我思考过大海和海底的深度。……我重复这个念头“世间不是有如海般广大、如海般深沉、如海般庄严的法吗?”想到这里,只见海底有水轮,奇妙的宝莲自然涌出。伊那尼罗宝为茎,詹布檀金为叶,沉水香宝为台,玛瑙宝为须,覆海。百万阿修罗王齐聚。一张由数以百万计的摩尼宝藏组成的宏伟网覆盖了它。百万龙王降香雨。百万金翅鸟王手持奇珍异宝,庄严肃穆地挂着挂丝。亿万罗刹王慈心观照。百万夜叉王恭敬礼拜。亿万干达婆王都赞叹并供养。百万天王,香花香花,幡旗奇宝,雨天衣云。……百万日里隐藏的宝藏,纯净明亮,照亮一切。一百万不坏摩尼宝生,修一切善业。百万如意珠,庄严无尽。

这无边的幻想,这句“一味嚼蛆”的陈词滥调,就是《封神》中《三十六路败西岐》和《西游记》中《八十一难》的老师。

以上是三、四、五世纪翻译文学的简要概述。据《高僧传》卷十记载,王度给石虎写道

……我到汉明历梦,先传其道。我只听说西域人民要建造庙宇和城市来祭祀神灵。汉族人都不准出门。魏继承了汉制,也沿袭了以前的轨迹。

这里所说的汉魏制度,似乎都是历史事实。大约四个世纪前,三百年前,汉族人不被允许出家。因此,早期的名僧皆为外国人,《高僧传》为证。所以,三百年前,佛教在中国并不流行。石勒、石虎信奉佛土城,“今道教已兴,礼佛者多,皆建寺竞出家”。风潮一旦确立,虽然王笃、王勃等人上书禁止,却无法阻止这一新宗教的宣扬。道安出自佛图成氏,慧远出自道安氏。慧远与鸠摩罗什同时,南北成为两大中心,佛教的地位更加崇高。译经事业也随着佛教的弘扬而发展起来。重要的翻译始于公元284年,即三世纪末,其范围在敦煌和长安之间。公元四世纪,圣经翻译略有发展;到了四世纪末五世纪初,圣经翻译业开始全面发展,从北方向南方推进。因此,根据***出家和译经这两件事,我们可以推断,四、五世纪是佛教在中国兴盛的时期。

佛教流行得这么晚,所以译经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就更晚了。可以说,四、五世纪的中国文学并没有受到佛经的影响,因为佛经中偶尔使用一两个术语并不算文学影响。六世纪以后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影响。

概括起来,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中国文学最轻浮、最不自然的时期,当中国的散文、诗词都走上陈词滥调的道路时,佛经的翻译就开始了,魏志南、朱达摩护、鸠摩罗什等大师用平实平实的语言简单的乡土风格

本文对于从《日出东南隅》到《孔雀东南飞》,胡适解读佛教文字的演变和描写下雨天的四言诗词的相关题已经解完毕,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