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

网上关于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和一些如何形容降雨量的题,很多人都想知道,接下来小编为你讲解一下吧!

近日,河南遭遇罕见特大暴雨。7月20日,郑州一小时降雨量2019毫米;台风“花火”登陆我国东部,风雨影响较大。因此,新闻中经常出现这些词降雨、低涡、列车效应等,这些词是什么意思呢?

降雨量XX毫米

很多朋友想知道,2019年1小时降雨量毫米是什么概念?为什么降雨量的单位是“毫米”?那么首先要了解降水量和强度。

气象学中常用的降水量是指一定时间内观测点单位面积测得的降水深度。气象部门应采用标准雨量计或虹吸式雨量计进行测量。以标准雨量计为例。是测量一定时间内液体和固体降水总量的仪器。一般为直径20厘米的圆柱体。

也就是说,这里的XX毫米可以简单理解为雨量计在一定时间内收集到的水的深度。

通常我们在天气预报中看到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大小都是用降水量来衡量的。具体标准如下

以24小时为例,降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称为大雨。对于这个数额,很多人并不清楚。让我们打个比方。一节AA电池的高度约为50毫米。一场大暴雨相当于单位面积内一节AA电池一天的高度。一场大暴雨相当于两节AA电池的高度。250毫米的大暴雨大约是同样的高度。两个普通罐头的高度。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不是太强了。一场大暴雨只能到达成年人的小腿。但这种情况并非如此。降水量是在没有任何建筑物或高大植被包围的气象观测地点用特定仪器测量的。它与路面积水有本质的区别。

我们来谈谈降水强度的题。降水强度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最大降水量通常在5分钟、10分钟和1小时内测量。

大雨有时并不意味着大雨。例如,如果24小时内平均降雨量为50毫米,那么一小时内只会降雨约2毫米。此时,地面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积水现象。在很多人的认知中,这场雨并不“狂风暴雨”。有时我会抱怨,这怎么会是一场大雨呢?但如果一小时内下大雨,其余23小时不下雨,人们的感受就会完全不同。很多人都会用“大雨”、“天漏”等词语来形容。其实,在气象学上,这都是大雨。

此次强降雨期间,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毫米,超过了1975年8月5日河南林庄创下的纪录,这个幅度相当惊人。1947年6月22日,世界上最大的一小时降雨发生在美国密苏里州霍尔特县,降雨量达305毫米。

1小时下降200毫米是什么概念?这相当于一小时内20厘米的水落在整个地上。城市地面分布不均匀。水流到低处,很快就能形成齐腰高的水,所以不要小看这20厘米。

回报期

英文中的returnperiod一词是returnperiod,是概率中的一个词,但媒体有时称其为“百年一遇”或“一千年一次”,其实并不准确。

100年重现期是指某事件每年发生的概率是百分之一,因此它可能连续多年发生,也可能200年不发生;并不是人们理解它每100年才会发生一次。因此,在现实生活中,百年一遇的事件可能会不断发生。

重现期是通过数学函数拟合来计算的,不一定需要很长的序列。例如,可以根据几十年的数据计算出一百年或一千年的重现期值。当然,序列越长,拟合效果越好。好的。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对回归期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某中学高中生身高是利用1班50人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平均身高为169米。最高的185米,最矮的160米,身高超过18米的有5人。这个结果,用统计的话表达就是身高18米“10人出现一次”,身高185米“50人出现一次”,身高2米的人有多少人遇到一次?根据现有的数据,我们可以拟合一条可以大致反映全班身高的曲线。从这条曲线我们可以推算出,大约需要200人才能达到2米的高度。比如下面这张图,虽然简单,但是你应该能明白其中的意思。

假设高三年级1班学生的身高基本符合正态分布曲线。

张涛科长强调

统计曲线是根据有限的实际情况得出的,也会因新的实际情况而变化。我们还是用上面的身高例子这条根据1班学生身高得出的曲线,可以大致反映这所高中其他班级学生的身高,肯定有误差。如果只有一个错误也没关系,但是如果有一天一个新生转学到一班,而这个同学身高有两米。那么这个班的平均身高就会发生变化,从185米到50人,到25人,从2米到50人。

低涡和冷涡

近期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强降雨过程中,媒体频频提及低涡系统。低涡实际上是夏季强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之一。一般来说,大雨主要发生在低涡前部。

什么是漩涡?低涡是北半空气中出现的低压系统。它是一种逆时针旋转的涡旋,通常存在于海拔1500米至3000米之间。一般冷空气进入低涡后方,低涡前方西南风与东南风暖切变处出现大雨。

前段时间,媒体经常提到华北地区大风、强对流天气出现冷涡。顾名思义,冷涡就是冷低涡。它是主要存在于中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上层的冷闭式低压环流系统。其中心温度明显低于周边地区。“涡旋”在北半高空空气中逆时针旋转。冷意味着它是携带冷空气的漩涡。

强对流

强对流天气是由空气强烈垂直对流运动引起的天气现象。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雨、龙卷风等都属于强对流天气家族,而且都是“狠角色”。

夏天的时候,天很蓝,云很白,早上太阳火辣辣的,可是到了下午天气突然变了,下起了倾盆大雨。事实上,夏季午后,经过一上午的阳光照射,近地表的热空气在下午被加热到极点,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成为强对流天气的重要驱动力。

这些强对流系统就像一个发脾气的孩子,出了题就会爆发。这样的孩子可以算是一般的风暴细胞;几个发脾气的孩子聚集在一起,能量升级,风暴汇聚成多细胞风暴。而当一群孩子站成一排,一起发脾气时,就会变得势不可挡,对应的系统就是著名的飑线。

雷达图上的飑线过程。

一般来说,孩子哭的方式多种多样。同样,一个强对流系统通常对应不止一种强对流天气,而且它们通常像暴风雨和暴雨一样同时出现。

火车效应

为了解释火车效应,你可以想象一下,当一个人站在铁轨旁,火车经过时,他会有什么感觉。

火车有很多节车厢。经过的时候,很多马车都要一一经过。这就像一系列的对流云降水,每个对流云都会产生短期的强降水。

当多个对流云依次经过某一地点时,产生的降水量不断累积,导致暴雨甚至特大暴雨。“列车效应”是短时强降水与暴雨的重要联系。

双台风影响

双台风效应,又称“藤原效应”,最早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在1923年的一次水流实验中观察到。通常是指两个距离较近的台风相互作用。一种台风的外围引导另一种台风。台风使两个台风绕中心线上的某一点逆时针旋转,从而影响台风的形状、强度发展和路径。

两个台风同时存在的情况并不少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平均每年有3个台风同时存在。但台风同时存在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双台风效应,这取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通常,当两个台风之间的距离在1500公里或15个经度以内时,就容易出现双台风效应。

双台风的好处一般出现在三种情况两场台风相互吸引、共舞;强台风分离甚至“吞噬”弱台风;一种台风对另一种台风路径的影响更大。

当两个距离较近的台风较强、一个较弱时,较强的台风会“拉动”较弱的台风绕自身逆时针方向旋转。这就是“单向影响型”。制图/赵晓妮

如果两个台风强度相等,它们就会一起绕同一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携手并进”。这就是“相互影响型”。

如果两个台风的风力相差很大,且距离足够小,较强的台风就会“吞没”较弱的台风,称为“合并型”。

双台风效应通常表现为位于东部或北部的台风比位于西部或南部的台风向西或向北移动的速度更快。值得注意的是,当两个或两个以上台风同时存在时,如果它们距离较近,其强度很难同时快速增强。这是受能量的。如果进入某个台风的能量较多,则进入其他台风的能量较少。

除了相互轮转、相互排斥、吞并之外,双台风在西北太平洋还存在其他形式的竞争与合作。例如,强台风不会“吃掉”弱台风,弱台风可能会追随强台风的步伐;强台风“撕裂”弱台风,使其无法保持完整,被拉成丝带。受双台风效应等因素影响,多台风的预报往往比单台风的预报难度更大。

降雨量、重现期……最近新闻里的词,都是啥意思?和一些关于如何形容降雨量的题,今天就讲到这里了,请持续关注本站。

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有文字均为原创文章,作者: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