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关于红小豆锈病发病急、危害大,及时防治是关键,做好预防更重要和绿豆下雨叶子长锈用什么药的话题,希望大家喜欢。
简介
红小豆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小杂粮作物。它以其独特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市场对其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加。种植红小豆在当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中占有一定地位。
但一些主产区种植的红小豆仍存在产量低、抗性差、品质差等题。究其原因,除了品种更新缓慢、栽培技术落后外,对病虫害防治不够重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红小豆常见的锈病为例。由于一些农民对防治存在认识误区,误认为该病只对叶片造成损害,与整体对产量的影响无关。因此,防控工作往往被忽视。
1、红豆锈病应如何防治?
红豆锈病是一种空气传播的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病原菌侵染植物后,病株叶片上形成病斑。病斑扩大后,会出现锈状孢子堆,影响叶片光合效率。阻碍养分的形成和输送,从而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豆荚中的种子被感染后也会产生孢子堆而变得不可食用。
一般年份发病率不高,少量发生对产量影响不大。但一旦发病条件适宜,就会出现该病发病范围广、蔓延快、多次重复感染、产量损失大的特点。如果忽视正常有效的防治,一旦发生严重年份,叶片就会黄化脱落,植株过早枯死,籽粒枯萎,产量沉重,甚至颗粒无收。即使不是大年,减产幅度也不容小觑。据调查,田间发生红豆锈病时,发病率每增加1%,锈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将增加19公斤/公顷。因此,红豆锈病的田间防治不容忽视。
2、田间红豆锈病有哪些症状?
对于刚开始种植红小豆的人来说,能够在田间准确检测锈病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下一步有效防控的基础和前提。那么,如何识别红豆锈病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锈病发生在苗期早期,主要发生在开花和结荚期;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可损害叶柄、种荚。需要经常进行现场检查。
其次,了解红小豆锈病的症状。
发病初期,多数病原菌会在叶背繁殖,产生浅小病斑,这就是锈病病原菌的夏孢子。随着病情加重,这些小斑点变成褐色并隆起,冲破叶表皮,从中散发出大量黄棕色或锈棕色锈状夏孢子。有时孢子堆周围有褪绿晕,后来形成的孢子堆呈黑色,导致叶片变形。如果叶子上沾满大量夏孢子堆,就会变黄、枯萎,直至过早脱落。茎荚受侵染时,还会产生夏孢子堆,形状如铁锈。荚果受感染后,种荚和种子会产生孢子堆。最后,它变得不可食用。病害严重时,植株叶片大量脱落,出现早衰,结实的种子干瘪、瘦弱。
最后,实地观察要讲究方法。要了解植物早期是否感染锈病,在田间观察时,应仔细观察叶片背面,看是否有病斑和锈状粉末。通常,一些种植者在田间观察时只看叶子的正面。当发现病斑和铁锈状粉末时,病情已达到严重程度,再防治就来不及了。
3.红豆锈病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引起红豆锈病的病原体尚未确定。有人说是疣锈菌,也有人说是小豆锈菌。作为种植者,我们只需要知道红豆锈病是一种由锈菌引起的真菌病害。锈病夏孢子的适宜萌发温度为15~25,最适萌发温度为20。该病菌在低温条件下可存活360天,仍能保持发芽活力。与其他真菌病害不同,小豆锈病的病原菌为专性寄主菌,仅危害小豆以及大豆、绿豆、豇豆等类似的豆科作物。
在我国北方,小豆锈病病原菌以冬孢子的形式在病残体上越冬。播种出苗后,在苗期形成初期侵染。当条件适宜时,寄主患病组织会迅速产生夏孢子,形成田间发病中心。据监测,该菌适宜发生的日平均气温为21~28,潜伏期为3~5天。夏季孢子可借风、气流等在田间传播,孢子落在寄主身上后,产生芽管,破坏病变组织。而且,该真菌的夏季孢子会反复侵染田间,导致病害流行。
4、红豆锈病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
红豆锈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与以下因素有关
1品种因素实践表明,不同品种对锈病的抗性和耐病性不同,差异较大。目前,各地种植的红小豆品种混杂,自留种子较多,缺乏净化复壮。不同品种间对锈病的抵抗力差异很大。
气候因素主要与生长期的降雨量有关,尤其是七、八月份的降雨量对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大。阴雨天多,降雨量大,雾露多,田间湿度大,易导致病害发生严重;反之,晴天多,雨天少,田间湿度低,病害就会轻一些。
连作和连作连作田土壤中存在大量冬孢子。当遇到适宜条件时,很快形成初侵染,田间早期发病。反复感染后,田间病情会变得严重。
田间管理土地地势低洼,积水严重;土壤贫瘠,只施氮肥;缺草严重,田间通透性差,管理水平低,病害严重。
种植方法由于病菌主要通过气流传播,因此大面积种植地块发病较严重,而间作禾本科作物的田块发病较轻。
5、防治红豆锈病应使用哪些药剂?
红豆锈病的防治必须及早进行,在发病初期用药效果最好。可供选择的药剂有很多,如150%氯化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500-1000倍液、500%羧甲素乳油8000000倍液、50%羧甲素乳油80000倍液、2000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的倍液。喷涂处理可达到良好的效果。根据病情每隔10-15天喷药一次,连续喷药2-3天。施药后6小时内如遇降雨,需重新施药。
6、如何预防红豆锈病?
红豆锈病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发病后需要及时治疗,但日常预防也很重要。只有加强疾病蔓延前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化学品的使用,为打造绿色产品奠定基础。主要措施包括
1、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培育和选择抗病、抗病品种是减少污染较为经济的途径,也是生产绿色食品的选择。种植者最好到农业科技部门获取高产、稳产、抗病的优良品种进行种植。自救的种子必须不断地净化和恢复活力。播种前,必须仔细挑选种子,除去杂质、籽粒和病粒。
2.实行轮作。轮作是避免锈病发生的另一重要措施。这样可以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基数,至少可以减少病原菌的初次侵染,延缓发病期,减轻发病程度。建议红小豆与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轮作、间作。轮换期为3年以上,可大大减少病害的发生。
3、合理选择种植用地。红小豆虽然耐瘠薄,但尽量在地势较高或平坦、土壤疏松、肥力中等、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种植红小豆。这将促进植物的健壮性并增强抗病性。播种前应清除田间病残,并进行深耕,将病菌埋入深层土层。同时实行起垄耕作,田间积水易于排出,有利于提高地温,满足植物根系生长。种植密度不宜过高,防止封垄后田间被遮荫,导致通风透光不良,有利于病菌的发育。
4、合理肥水管理,加强中耕除草。红小豆种植施肥时,应注意在基肥中施少量氮肥,以满足其自身固氮根菌形成前的氮素需求,但施用量不宜过多。适当增加磷、钾肥施用量,特别是在开花结荚期,可适当喷施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以提高植株韧性和抗病能力。生长期应加强中耕除草操作。对于生长过快的田地,应喷洒生长控制剂,防止田间通风透光不良。田间小气候湿度过高,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雨季或连续阴雨天气时,需及时排水,控制田间湿度和土壤持水量。加强田间管理,发现病苗及时剔除,带离田间,减少病源。
结论
红豆锈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效率。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萎、脱落,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因此,必须及时预防和治疗。由于这种疾病是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所以发现疾病后一定要选对药物及时治疗,但也要注意日常的预防工作。
本文讲解关于红小豆锈病发病急、危害大,及时防治是关键,做好预防更重要和绿豆下雨叶子长锈用什么药的相关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